亚洲第一国产综合野狼_中文字幕有码~第一页_一级少妇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亚洲中文字幕永久在线不卡

<pre id="bxsy8"><tt id="bxsy8"><rt id="bxsy8"></rt></tt></pre>
  • <span id="bxsy8"><var id="bxsy8"></var></span>
  • <menu id="bxsy8"></menu>
    1. 東方絲路的終點—日本

      發(fā)布:2011-10-30 20:29:12  來源:哈爾濱百姓網-收集整理  瀏覽次  編輯:佚名

        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兩條主線路,比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更為悠久。東海起航線始自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建立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鮮傳授田蠶織作技術;佑谑菑纳綎|半島的渤海灣海港出發(fā),走水陸抵達朝鮮。這樣,中國的養(yǎng)蠶、繅絲、織綢技術通過黃海最先傳到了朝鮮。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兵吞六國時,齊、燕、趙等國人民為逃避苦役而攜帶蠶種和隨身養(yǎng)蠶技術不斷泛海赴朝,更加速了絲織業(yè)在朝鮮的傳播。

        中日兩國之間一衣帶水,通過朝鮮半島或經由日本海環(huán)流水路,交往十分方便。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關于蠶業(yè)的傳說。傳說在公元前219~210年,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丹,曾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船員、百工、數(shù)千人東渡日本,傳播養(yǎng)蠶技術,日本人民后尊祀徐福為“蠶神”。也有記載說,公元前三世紀,江浙一帶的吳地有兄弟二人,東渡黃海至日本,傳授蠶織和縫制吳服的技藝。其后,內地人士或經由朝鮮、或從山東出發(fā),三三兩兩地到日本定居,交往十分密切,并促進了日本蠶業(yè)的發(fā)展。

        據(jù)日本古史記載,西漢哀帝年間(公元前6年),中國的羅織物和羅織技術已傳到日本。公元三世紀,中國絲織提花技術和刻版印花技術傳入日本。隋代,中國的鏤空版印花技術再次傳到了日本。隋唐時期,日本使節(jié)和僧侶往來中國頻繁,他們在浙江臺州獲得青色綾,帶回日本作樣板,仿制彩色錦、綾、夾纈等,日本至今仍沿用中國唐代的名稱,如:絞纈、臘纈、羅、綢、綾、羽等。

        唐代,江浙出產的絲綢直接從海上運往日本,絲織品已開始由禮物轉為正式的商品。奈良是當時日本的首都,可以說是中國絲綢之路的終點,正倉院則是貯藏官府文物的場所。今日的正倉院已成了日本保存中國唐代絲織品的寶庫,其中的很多絲織品即使在大陸也很難見到,諸如彩色印花錦緞、獅子唐草奏樂紋錦、蓮花大紋錦、狩獵紋錦、鹿唐草紋錦、蓮花紋錦等,還有不少中國工匠當時在日本制作的、兼具唐代風格與日本民族特色的絲織品。

        宋代也有很多的中國絲綢被運往日本。元代,政府在寧波、泉州、廣州、上海、澉浦、溫州、杭州設置市舶司,多口岸向日本出口龍緞、蘇杭五色緞、花宣緞、雜色絹、丹山錦、水綾絲布等。明代則是日本大量進口中國絲綢的時期,這一時期,日本從中國輸入的生絲、絹、緞、金錦等不計其數(shù)。

        清初(1644年),統(tǒng)治者擔心國內人民出海與明末抗清志士勾結,于是采取海禁政策,后由于國內外的強烈反對而繼續(xù)開放。此時,日本仍繼續(xù)大量進口中國生絲。1633~1672年間,日本每年進口的中國絲仍在20萬斤以上,這是由于日本人民服用絲綢十分普遍,而當時的日本國戰(zhàn)亂連連、蠶業(yè)衰退,國內生產的生絲數(shù)量銳減、品質不良的緣故。此時還有山東、陜西、安徽、浙江等地的商人直接從事海上貿易活動,遠航至日本等國,以中國的綢綾等換取椒、檀、銅、藤等貨物。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國政府為了換取日本出產的銅,允許中日官方往來,進行絲綢貿易。此后,中國的絲綢更源源不斷地被運往日本。

        日本在大量進口中國絲綢的同時,積極引進中國的桑種、蠶種和先進技術,并于1868年前后確立了振興蠶絲業(yè)的基本國策,積極學習歐洲的蠶絲實驗科學,訂立獎勵專利政策,興辦科教機構,蠶絲業(yè)從此欣欣向榮。1909年,日本出口的生絲已達到8372噸,超過了中國(7480噸),位居國際首位,其后并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中國直到1977年產絲量才重又超過了日本。

      相關文章

      哈爾濱百姓網推廣鏈接[一]
      哈爾濱百姓網推廣鏈接[二]
      關于我們 | 廣告投放 | 用戶幫助 | 用戶注冊 | 留言反饋 | 網站建設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09 0451bx.cn 哈爾濱百姓網 版權所有
      黑ICP備08101926號  我要啦免費統(tǒng)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