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墨的小知識
發(fā)布:2011-10-30 20:10:36 來源:哈爾濱百姓網-收集整理 瀏覽次 編輯:佚名
墨的歷史也比較久遠,僅次于筆。早期是利用天然的石墨或蒸煮后用鬲、鼎之腹下的黑胭脂即炭黑。在竹木簡牘上一度用漆書,秦晚期出現了調制成型的墨丸。
秦漢魏晉南北朝分石墨、油煙墨和松煙墨。松煙墨是以松煙、丁香、麝香、乾漆和膠制成。手握成丸,亦稱螺。
魏出現了制墨名手韋誕(仲將),用上好醇煙做原料制墨,史稱“仲將之墨,一點如漆”。此時墨質松軟,做成丸之形。
隋唐五代宋墨,隋唐制墨業(yè)有北方的上谷與潞州。唐末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易水墨奚超渡江遷居歙州,制墨貢南唐,得到統(tǒng)治者賞識,于是賜奚超姓李氏。由奚超開辟的歙州制墨業(yè)至其子時,始集大成。制墨原料仍用松煙搭配珍珠、玉屑、龍腦等材料,還要和以生漆搗十萬杵,南唐制黑業(yè)工藝在五代十國時期居全國之首位,主要產地是皖南歙州,奠定了宋代以至元明清制墨手工藝大發(fā)展的雄厚基礎。
宋代制墨業(yè)繼續(xù)發(fā)展,仍采用松煙,油煙,質量有很大提高,名匠輩出。僅《輟耕錄》載有名工張遇熙豐間(公元1068—1085年)創(chuàng)用油煙制墨之法,以油煙入腦、麝、金箔制貢御墨,名為“龍香劑”。歙人潘谷宋元祜時(公元1086—1094年)成為制墨家而名噪一世。手制“松丸”、“狻猊”等墨,“遇濕不敗”,“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譽為“墨中神品”,死后稱為“墨仙”。全國最大的制墨基地仍為歙州,歙州每年進貢龍鳳墨千斤。
元代制墨業(yè)承宋代之后繼續(xù)發(fā)展。著名的制墨工匠就有11人,各自所傳,可以仿古。
明代制墨業(yè)仍以安徽最雄厚,人材濟濟,名工輩出。僅據明末麻三衡《墨志》所記載徽州地區(qū)墨工已達120余人。這時更加廣泛的使用桐油煙制墨,集錦墨開始露頭并受到好評。文人也參與制墨,形成歙州與休寧兩個墨派,這是安徽墨業(yè)的時代特點。如:故宮收藏的潘嘉客款“荷瓣墨”,朱一涵款“青麟髓墨”、“天寶九如墨”、程公瑜款“竹節(jié)墨”、羅小華款“世寶墨”、汪鴻漸款“鳳池墨”、葉玄卿款“天門山墨”等都是皖南名墨。成化年款長方紫色“友香御墨”、隆慶年款朱色“龍香御墨”、赭色“如意式龍香御墨”、綠色銀錠式“龍香御墨”等,都是明代皇旁御用之墨,距今已有四五百年之久仍完好如新,是十分難得的。
程君房繼羅小華之后成為墨業(yè)巨頭,著“墨苑”十二卷,刊500式墨!皻w馬牧牛圖”墨、“大國香墨”是程氏佳墨。方于魯原與程氏二人所制墨“九玄三極墨”被譽為“前無古人”的佳作,他著《墨譜》六卷,廣為流傳,并載385式墨!半p鴛鴦彩墨”、“文犀照水墨”、“蘭臺長方墨”是方式的代表作。
休寧派有汪中山,邰青山等,有首創(chuàng)“集錦墨”的功勞,。
清代制墨業(yè),仍以徽州為主要產地。清風廷也極重視制墨業(yè),有收藏業(yè)的“蘭臺精英”曹寅監(jiān)制墨、劉源貢墨十四綻造型別致,裝飾精巧!案棃D”、“棉花圖”墨,可以代表御用墨的水平及工藝特點。民間著名制墨家以曹素功、汪近圣、汪節(jié)庵、胡開文為四大家。
曹素功所制“紫玉光”、“天琛”、“天瑞”、“千秋光”等集綿墨。
汪近圣所制88種,有“御制耕織圖詩墨”、“御制西湖名勝圖詩墨”、“黃山圖墨”。汪近圣其次子汪惟高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應召赴內廷任御書處教習。
汪節(jié)庵在乾隆年間出名,名墨74種。
休寧胡開文于乾隆年間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創(chuàng)名墨66種。
始于明末的集錦墨至清有了蓬勃地發(fā)展,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有著比明末更加突出的特點,材料精細、工藝嫻熟、形制裝飾古雅,默模雕鐫遒勁工整,構圖嚴謹生動,圖案清晰如畫,包裝亦十分考究,實用又美觀。如:故宮收藏的“吳天章龍賓十友套墨”堪稱集錦墨的佳品。這些名墨足以反映墨發(fā)展的精良水平,顯示了時代特點。
秦漢魏晉南北朝分石墨、油煙墨和松煙墨。松煙墨是以松煙、丁香、麝香、乾漆和膠制成。手握成丸,亦稱螺。
魏出現了制墨名手韋誕(仲將),用上好醇煙做原料制墨,史稱“仲將之墨,一點如漆”。此時墨質松軟,做成丸之形。
隋唐五代宋墨,隋唐制墨業(yè)有北方的上谷與潞州。唐末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易水墨奚超渡江遷居歙州,制墨貢南唐,得到統(tǒng)治者賞識,于是賜奚超姓李氏。由奚超開辟的歙州制墨業(yè)至其子時,始集大成。制墨原料仍用松煙搭配珍珠、玉屑、龍腦等材料,還要和以生漆搗十萬杵,南唐制黑業(yè)工藝在五代十國時期居全國之首位,主要產地是皖南歙州,奠定了宋代以至元明清制墨手工藝大發(fā)展的雄厚基礎。
宋代制墨業(yè)繼續(xù)發(fā)展,仍采用松煙,油煙,質量有很大提高,名匠輩出。僅《輟耕錄》載有名工張遇熙豐間(公元1068—1085年)創(chuàng)用油煙制墨之法,以油煙入腦、麝、金箔制貢御墨,名為“龍香劑”。歙人潘谷宋元祜時(公元1086—1094年)成為制墨家而名噪一世。手制“松丸”、“狻猊”等墨,“遇濕不敗”,“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譽為“墨中神品”,死后稱為“墨仙”。全國最大的制墨基地仍為歙州,歙州每年進貢龍鳳墨千斤。
元代制墨業(yè)承宋代之后繼續(xù)發(fā)展。著名的制墨工匠就有11人,各自所傳,可以仿古。
明代制墨業(yè)仍以安徽最雄厚,人材濟濟,名工輩出。僅據明末麻三衡《墨志》所記載徽州地區(qū)墨工已達120余人。這時更加廣泛的使用桐油煙制墨,集錦墨開始露頭并受到好評。文人也參與制墨,形成歙州與休寧兩個墨派,這是安徽墨業(yè)的時代特點。如:故宮收藏的潘嘉客款“荷瓣墨”,朱一涵款“青麟髓墨”、“天寶九如墨”、程公瑜款“竹節(jié)墨”、羅小華款“世寶墨”、汪鴻漸款“鳳池墨”、葉玄卿款“天門山墨”等都是皖南名墨。成化年款長方紫色“友香御墨”、隆慶年款朱色“龍香御墨”、赭色“如意式龍香御墨”、綠色銀錠式“龍香御墨”等,都是明代皇旁御用之墨,距今已有四五百年之久仍完好如新,是十分難得的。
程君房繼羅小華之后成為墨業(yè)巨頭,著“墨苑”十二卷,刊500式墨!皻w馬牧牛圖”墨、“大國香墨”是程氏佳墨。方于魯原與程氏二人所制墨“九玄三極墨”被譽為“前無古人”的佳作,他著《墨譜》六卷,廣為流傳,并載385式墨!半p鴛鴦彩墨”、“文犀照水墨”、“蘭臺長方墨”是方式的代表作。
休寧派有汪中山,邰青山等,有首創(chuàng)“集錦墨”的功勞,。
清代制墨業(yè),仍以徽州為主要產地。清風廷也極重視制墨業(yè),有收藏業(yè)的“蘭臺精英”曹寅監(jiān)制墨、劉源貢墨十四綻造型別致,裝飾精巧!案棃D”、“棉花圖”墨,可以代表御用墨的水平及工藝特點。民間著名制墨家以曹素功、汪近圣、汪節(jié)庵、胡開文為四大家。
曹素功所制“紫玉光”、“天琛”、“天瑞”、“千秋光”等集綿墨。
汪近圣所制88種,有“御制耕織圖詩墨”、“御制西湖名勝圖詩墨”、“黃山圖墨”。汪近圣其次子汪惟高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應召赴內廷任御書處教習。
汪節(jié)庵在乾隆年間出名,名墨74種。
休寧胡開文于乾隆年間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創(chuàng)名墨66種。
始于明末的集錦墨至清有了蓬勃地發(fā)展,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有著比明末更加突出的特點,材料精細、工藝嫻熟、形制裝飾古雅,默模雕鐫遒勁工整,構圖嚴謹生動,圖案清晰如畫,包裝亦十分考究,實用又美觀。如:故宮收藏的“吳天章龍賓十友套墨”堪稱集錦墨的佳品。這些名墨足以反映墨發(fā)展的精良水平,顯示了時代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