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繪畫藝術
人們也不再爭論藝術創(chuàng)作的正確方式和發(fā)展方向。藝術已經進入了一種“后歷史”狀態(tài)。長期以來藝術一直以審美作為其主導價值,但今天的藝術(當代藝術)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價值理念轉換。由追求美轉向了追求真。即表達我們時代社會與文化的價值和意義。藝術家們也正是有意通過視覺的形象和符號來揭示文化意義。早在1948年美國藝術家巴尼特·紐曼就指出,“現(xiàn)代藝術的沖動就是要毀掉表現(xiàn)美的欲望,這是通過徹底否定藝術與美的問題有任何關系來進行的!
人類文化藝術現(xiàn)象都有一個形成、發(fā)展、與變化,以及對其進行界定與建構的過程。藝術的形成與發(fā)展也不例外。一個未被充分認識的事實就是作為抽象的藝術概念是西方文化的一種建構,只是在18世紀晚期——在啟蒙時代的德國和法國,藝術這個自覺的概念才得以確認、發(fā)展,并加以傳播,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藝術的形成至今也才兩個世紀。而今天所謂的藝術(Art)已不再受德語的“藝術”(Kunst)或法語的“美的藝術”(beaux-arts)體系所支配,當代藝術的觀念與體系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化。
20世紀現(xiàn)代藝術的主流緩緩地一步一步向前推進,并使自身不斷地簡約化和概念化,直到發(fā)展到廢棄了藝術的基本要素。但是人們終于對這種極端的、冷冰冰的純潔無暇感到厭煩和不滿。現(xiàn)代主義藝術已經過時。人們甚至覺得是風格本身已經山窮水盡了。然而,風格(那種在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只是現(xiàn)代主義的一種偏見,對獨創(chuàng)性要求也是如此。美國藝術批評家哈羅德·羅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已將現(xiàn)代藝術稱之為西方文化的一種“新的傳統(tǒng)”(the Tradition of the New)。在70年代初,一些現(xiàn)代藝術批評家和藝術家發(fā)出了有關藝術的終結這種可怕的預言。實際上,當時走向終結的并非藝術本身而只是一個時代結束。
2004年阿瑟·丹托在他發(fā)表的新著《美的濫用》(The Abuse of Beauty)中指出,“今天審美已經不再是藝術家的核心關注點,因為今天的藝術并不是僅僅以審美的方式向我們呈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藝術中的真可能比美更為重要。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社會文化意義的重要。今天的藝術批評更關注一件藝術作品的意義,以及這些意義是否同時具有真實性,而不是僅僅關注藝術作品的視覺愉悅!睆倪@個意義上說,所謂藝術的終結其實是指傳統(tǒng)的美的藝術的終結。藝術批評家過去曾為他們具有好眼力(a good eye)而感到自豪,憑借這種好眼力,他們可以準確地判斷一件作品的優(yōu)劣,以及是否是一件偉大的杰作。而今天藝術批評家的主要任務是闡釋、解釋作品,幫助觀眾理解藝術作品所試圖表達的東西。闡釋包括將作品的意義與傳達意義的對象聯(lián)系起來。今天,藝術發(fā)展本身已失去了歷史的方向,藝術是否還會重新踏上歷史之路,或者這種破壞的狀態(tài)就是它的未來:一種文化之熵。由于藝術的概念從內部耗盡,即將出現(xiàn)的任何現(xiàn)象都不會有意義。當多元主義時代到來時,無論你選擇什么風格,什么形式,做什么都可以。在多元主義時代每一個方向都一樣好時,歷史發(fā)展的方向和目標就不再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