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無齒票
發(fā)布:2011-11-1 12:50:11 來源:哈爾濱百姓網-收集整理 瀏覽次 編輯:佚名
無齒票的發(fā)行數量少,但卻因物以稀為貴而造成市價不低,我國發(fā)行的無齒票面值僅10.72元,2003年2月底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則為17500元左右,升幅達到令人吃驚的1631倍。由此可見,無齒票的身價不菲,被投資者譽為郵票中的“熊貓”,意指數量稀少、價格高昂的郵票。為什么無齒郵票的升幅會如此驚人呢?筆者認為原因如下:
發(fā)行量少
與同圖同面值的有齒郵票相比,無齒郵票的發(fā)行量要少得多。如1995年發(fā)行的“桂花” 無齒小全張發(fā)行量僅56.7萬枚,不到有齒小全張2485.76萬枚發(fā)行量的一個零頭,又如1996年發(fā)行的“寶鼎”無齒小型張發(fā)行量為545.6萬枚,比發(fā)行量1819.6萬枚的有齒“寶鼎”小型張要少70%。這種發(fā)行量大幅減少的狀況,使得集藏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形成了無齒票在發(fā)行伊始,價格即出現較大的溢幅。如“桂花”無齒郵票和“寶鼎”無齒郵票的面市價格分別為250元和80元,最低下探至110元和60元后就呈現大幅攀升走勢,到1997年5月份,兩者的市價分別上揚到1000元和250元,經過近6年的調整,目前市價分別在200元和38元,溢幅不小。
發(fā)行種數稀少
無齒票在市場上備受集藏者和投資者的矚目,一個重要因素體現在發(fā)行種數的稀少,許多初加入集郵行列的集郵者,對無齒郵票一無所知,主要是無齒票并不是經常發(fā)行的郵票種類,了解它的集郵者自然不多。而作為集藏為目的發(fā)行的無齒票,集郵者手中沉淀量較大,因此在市場上的流通量明顯減少,加上價格較高,一般較少在郵市上交易。目前20世紀60年代發(fā)行的4套無齒郵票,已很少在郵品交易市場中出現,除非到有實力的大郵社或郵票拍賣會中尋覓。這也表明無齒票的價格高企,是其價值體現的結果。
供應渠道特殊
無齒郵票供應不如有齒票,因發(fā)行量少的制約,導致供應渠道特殊。如“麋鹿”無齒票只供應新郵預訂戶,無齒“寶鼎”小型張的購買對象是預訂新郵的郵協會員,無齒“桂花”小全張在郵票錢幣博覽會上憑票供應,因此無齒票必須通過特殊渠道購買到,形成市場定位高企也情有可原。
溢價發(fā)行因素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無齒票均溢價發(fā)行,我國的“麋鹿”無齒票溢價50%,“桂花” 無齒小全張則采用裝幀冊的禮品化包裝,以50元的價格出售。鑒于溢價銷售,大量無齒票為集藏者所收藏,而不進入使用領域,使無齒票價格保持在相對高位,消耗量非常少,往往在發(fā)行初期即呈現一步到位式的市場定位,所以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介入投資的成本是很高的。由此,在市場處于上升趨勢時,投資無齒票收益基本上能夠得到保證,但如果市場處于巔峰狀態(tài)或下滑時,則介入的風險較大,容易成為高開低走過程中的承接者。當然在郵市底部區(qū)域,適當買入價格已調整到位或超跌的無齒票,并進行中長線投資思路,那么今后獲得的收益肯定不菲。
我國發(fā)行的無齒郵票主要分三個階段,一是1962年——1963年集中發(fā)行量4套,分別是“梅蘭芳舞臺藝術”、“兒童生活”、“熊貓” 和“金絲猴”;二是1988年12月20日發(fā)行的“糜鹿”,也是JT郵票中唯一的一套無齒郵票;三是1995年——1996年發(fā)行的“1995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無齒小全張和“1996中國第九屆亞洲國際集郵展覽”無齒小型張,這兩種被市場人士俗稱為無齒“桂花” 和無齒“寶鼎”的小型張和小全張,是新中國首次發(fā)行的無齒小全張和無齒小型張。
需要指出的是,狹義的無齒郵票(包括小型張和小全張),是指存在著同圖案、同面值有齒郵票的無齒郵票,《中國集郵大辭典》將這類郵票稱為“同圖無齒票”。那些沒有打齒孔的小型張,如“孔子”!爸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和“編鐘”等小型張,因沒有具備同圖有齒孔小型張,故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無齒票家族成員,只能是廣義上的無齒票,其發(fā)行量之大、市價不高的表現,與狹義無齒票存在著極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