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用具:貢墨
貢墨分為兩種,一為按舊制征貢;一為朝中大臣、封疆官吏為了得寵于君王,囑墨家制以進呈供皇帝書寫之用。征貢制始于唐代,據(jù)民國《歙縣志》記載:“至宋時徽州每年以大龍鳳墨千斤充貢”。清代,每年按春貢、萬壽貢、年貢進呈徽墨。征貢制是一種極端勞民傷財?shù)膭兿髦贫取?/P>
南唐時出現(xiàn)了朝中大臣囑制墨家造墨進呈皇帝的貢墨。當時著名墨工李廷等人制造的“新安香墨”、“歙州供進李承晏墨”、“歙州供進墨務官李惟慶墨”常被當作貢品進獻皇帝以博歡心。北宋初年,社會富裕、經(jīng)濟昌盛,由皇室領導的“翰林圖畫院”在雕塑、工藝美術、瓷器、織繡等方面取得長足發(fā)展,這極大地刺激了制墨業(yè)的發(fā)展。宋神宗、徽宗時,貢墨原料已加入“腦麝”、“金箔”達到“淫巧奢靡”程度。今故宮博物院藏有一錠明大臣田弘遇進呈崇禎皇帝用墨。此墨牛舌形,通體漱金,墨面正反布滿仿古小渦紋,一面有楷書“墨寶”二字,一面上端有一“進”字,右下端有“臣田弘遇”,制作十分精良。
清代康乾兩朝皇帝雄才大略且喜舞文弄墨,從而帶來了書畫藝術的大繁榮。貢墨也隨之風行一時,朝內(nèi)大臣、地方官吏紛紛托墨家制墨進呈以博上司歡心。相傳曹素功在一次康熙南巡時,精心送上佳墨,康熙帝用后極為贊賞,賜曹墨“紫玉光”。從此曹墨名聲大振,馳譽海內(nèi)。清歙派著名墨家汪節(jié)庵在乾隆時異軍突起,成為徽州地區(qū)制墨業(yè)的翹楚。他的墨“光可以鑒,鋒可以截,比德于玉,縝密而栗”。“江南大吏,多獻方物,入選之墨,必用汪氏”。汪節(jié)庵成為清代所制貢墨最多的墨家。清代著名的貢墨有:梁世勛的“萬國咸寧”墨、郎廷極的“天文垂曜”、王杰的“五色鳳池云”墨等。清末,隨著風起云涌的革命浪潮,清室逐漸土崩瓦解、走向崩潰。貢墨也隨之銷聲匿跡,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