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內容
小麥播種機械化技術是指通過機械將小麥種子按照農藝要求播入土壤的技術。包括:小麥精少量播種機械化技術、小麥溝播機械化技術、小麥膜際播種機械化技術、小麥免耕覆蓋播種機械化技術、稻麥旋耕播種機械化技術等。品種選擇按當地農藝要求選用高產、優(yōu)質品種。
(二)技術要求
1. 小麥精少量播種機械化技術
(1)播前要對種子進行精選、處理并進行發(fā)芽率測定,種子純度、凈度、發(fā)芽率符合精少量播種要求。
。2)選擇當地最佳播期。半冬性品種在日平均氣溫15℃左右即可播種,弱春性品種在日平均氣溫14℃左右即可播種。
。3)播種深度以3~5cm為宜,播種苗帶寬度小于3cm。
2.小麥溝播機械化技術
主要適用于塬平地、臺塬平地和緩坡地的中低產旱地。
。1)播期。日平均氣溫17℃左右時播冬性品種;15℃左右時播半冬性品種;13℃左右時播春性品種。掌握有墑不等時,時到不等墑的原則。
。2)一般播深3~5cm,底墑不足時,適當增加播種深度。
。3)要求壟幅均勻,梁直溝正,溝底水平,溝向選擇東西向,坡地則沿等高線由上而下開溝。播后溝底至壟頂高度14cm,溝底寬14cm。
3.小麥膜際播種機械化技術
適用于地塊較長、地勢平坦、干旱或半干旱地區(qū)。
。1)精細整地。對于回茬地,必須深耕24cm以上,再旋耕或細耙一遍,為鋪膜播種做好準備。對于曬旱地,要在麥收后及早深耕耙耱或深松一遍,于播前或耕或旋耕、細耙,使地表虛土層大于10cm,地面平整,無殘茬,無坷垃及其他雜物。
。2)選用抗拉性較強的低壓密度聚乙烯地膜。
。3)起壟蓋膜。結合當地實際起壟,壟兩側各播種一行小麥。
。4)播期。當平均氣溫在14~18℃,土壤含水率為16%~18%時為最佳播期。應注意掌握有墑不等時、墑差不鋪膜的原則。當土壤含水率低于12%時,不可鋪膜播種。
4.小麥免耕覆蓋播種機械化技術
適用于小麥、玉米兩茬連作地區(qū)及一年一作冬麥區(qū)。
。1)玉米秸稈根茬處理主要有如下兩種方式:一是對前茬玉米秸稈用秸稈還田機就地進行粉碎;二是在直立玉米秸稈條件下,直接用免耕覆蓋施肥播種機對秸稈進行粉碎并推送到播種施肥行的兩側。
。2)施肥。種肥要選用氮、磷、鉀有效含量40%以上的粒狀復合肥或復混肥,施用量一般每40~50千克/畝,肥料應施在種子側下方3~5cm處或正下方5cm以上。肥帶寬度宜在3cm以上。
。3)播量比傳統(tǒng)耕作增加10%,播深一般為3cm左右。
5.稻麥旋耕播種機械化技術
適用于長江中下游稻麥兩茬連作區(qū)。
。1)用旋播機在未耕的稻茬地上淺旋耕播種,秸稈還田的地塊,旋耕深度適當加深。根據當地農藝要求合理確定播種量和淺旋深度。
。2)播種后用圓盤開溝機及時開溝,以利迅速排除地表水和降低土壤含水量。同時將切碎的溝土拋撒到兩側,均勻地覆蓋到已播的地表。開溝深度25~35cm,溝距3~4米,左右兩側拋土幅度各2米左右。
(3)在中等肥力土壤條件下,秋季可根據當地農藝要求施足底肥(撒施后靠旋播機旋耕入土),或種肥(使用帶施肥裝置的旋播機)。
(三)注意事項
1.淺旋播種容易造成跑商。應盡量采用免耕播種或帶狀旋耕播種等保護性耕作技術,增強抗旱能力。
2.在耕作后土壤上可選用小麥精少量播種機、小麥溝播機、小麥膜際播種機;在未耕作土壤上可選用小麥免耕播種機、稻麥旋播機、小麥溝播機。應盡量選用帶施肥、播種、鎮(zhèn)壓等功能的復式作業(yè)播種機。
3.按照當地農藝要求確定播種量,并據此調整播種機排種量。
4.墑情差時,應適當增加播深,并保證鎮(zhèn)壓質量,防止跑墑缺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