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裱
發(fā)布:2009-12-18 11:04:27 來源:賓縣百姓網(wǎng)-收集整理 瀏覽次 編輯:佚名
裱,一作“表”,或作“褾”。也稱“裝潢”、“裝池”、“裝治”、“裝背“、“裝褫”、“裱禙”、“潢治”。中國裱背和裝飾書畫、碑帖等的一門特殊技藝。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自晉代以前,裝背不佳。宋時范曄始能裝背。”東晉安帝隆安、元興(397一404)間,技藝漸趨成熟。宋武帝時徐愛,明帝時虞和 、巢尚之、徐希秀、孫本伯編次圖書,裝背為妙。梁武帝命朱異、徐僧權(quán)、唐懷充、姚懷珍、沈熾文等“對前朝圖書”又加“裝護”!缎绿茣·藝》序謂初唐貞觀間,重視裝裱:“列經(jīng)、史、子、集四庫,其本有正有副.軸帶帙簽皆異色以別之。”宋代裝裱益臻精妙,南宋周密《齊東野語》說:“四庫裝軸之法,極其瑰致。”又說:“其裝褾裁制,各有尺度,印識標(biāo)題,具有成式。”明清以來裝裱技藝有所改進。大抵所裱之件,用紙覆托背面,掛軸加鑲綾、絹或紙的天地頭和邊框,手卷外有包皮,前有引首,中有隔水,后有拖尾,并各安裝軸桿;冊頁并鑲邊框,前后有副頁,上下加板面。書畫。碑帖一經(jīng)裝裱, 益增藝術(shù)效果,便于觀賞和收藏,殘破之物還能修補完整。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有《論裝背褾軸》一篇;明代周嘉胄《裝潢志》及清周二學(xué)《賞延素心錄》,均為論述裝裱的專著。
相關(guān)文章